自己的路
20070317沈思課程 金慧大師開示
具備有求道的心是很美妙的,如幼嬰般清純爽朗,毫無虛飾,要領悟人類的價值,顯發真理的光輝,這都需要靠人自己的努力,勇氣和智慧,並非假借外力就能一蹴可及的沒有人能例外。大家都平等地稟賦了如來的智慧德相,其分別只在於人心中的慾念或雜念的多寡,以及外在努力精進的程度。也可以這麼說,人的智能,有一種需要親自嚐試和領悟,方得開展的結構。菩薩慈悲的光,好比月光,能照亮旅人的路,卻不能替人行走,只有旅人自己的心,才掌握了流連歧途和踏上正道的關鍵。
能悟道的第一階段,在於能「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必須有獨處的時間,以備反省與沈思。
「人類,無論賢與不肖,多少都是盲目的也很容易犯錯,如果我們認清這個事實而多替他人著想,自己的心靈也會因而被拓展的,可是大部份的人不去想這個道理,只顧汲汲於維護自己的權益,最後不但是把別人,甚至把自己都遺忘了,不調和的諸現象於此產生,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悲與苦的成因,必須得以中正的基準來探討,並從而反省,這是很重要的態度。」
有了過失,要率直地承認,不要老替自己找理由,既經承認,就要悔過,避免重犯同一種過失。
這樣的生活能滋潤你的心,能使你漸離苦惱,因為我們要明瞭,狂傲自大驕慢的態度,終究受傷害的還是自己,使自己帶入痛苦的環境甚至深淵。我們之所以會誤入歧途,是因為有一顆不明事理的愚痴的心。這愚痴的心是跟黑暗的世界相通的,只因我們對任何「人」、「事」、「物」產生執愛的心理。那嫉妒、憤恨、愚痴等過失就會接踵而至,不啻是邀約魔王、阿修羅等黑暗靈來共餐飲舞,一旦被他們支配,就註定要失去自由。你的心中充滿著執迷,執迷會使你自己離開自覺之道,光明和安詳就會蔽塞。一有了陰霾的心,就會成為欲望的犧牲者。所謂「求道」就是不放過任何能使我們反省規過的機會,無論是多麼細小的事務,都可能成為我們醒悟人生的啟示,經常保持安詳寧靜的心境,不再膠著於外境的變遷,以此心進入禪定,禪定是根據正道,要實踐正道,應從今天開始努力依循八正道來生活,這八條正確的途徑是佛陀為我們指引出來的,來改善我們的生活,那麼這八條正道就是正見、正語、正思惟、正念、正業、正命、正精進與正定。
什麼叫
一、正見─對世間實相正確的認知。
我們透過五官得到自身的體驗和知識,所以容易依自己的欲望來評鑑一般事物,因為如此,人類的社會產生了矛盾和糾紛,跟大自然所昭示的「中道」越離越遠了,是非不明,歪曲事實,國與國之間的爭戰,推究根本的原因,還是在統治者的慾望與野心上,為了發展本國的機運或拓展領土,而不惜大動武器侵略他國,由於爭戰,免不了被套進勝敗的圈子裏,若不即時醒悟,將註定沈浮於苦惱的漩渦中。反觀,政治黨內的爭鬥,商人之間的鬥爭、媒體的鬥爭、人與人之間的鬥爭,甚至廟內合和眾的不合諧,皆同理。人不經歷諧和的生活,就無法矢志於「中道」也就不能抓住內在那顆真正的心,因此我們必須養成對事理做正確判斷的習慣,要具備「正見」的眼光,努力使自我超脫於私慾之上,就事態的真實情況來做評價,如果不是這樣,人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發言或行事,就難免有失正道。我們若能拋棄我與它之別,例如男與女立場、老與幼、得與失之立場,依此類推,就能以一個超然的我和一個大自然一份子的我來看事理,看對方,看週遭的一切。
什麼叫
二、正語─本著真誠的心,說有益於人的話。
所謂正語,就是不要說一些不利於人的話或不三不四、玩世不恭、妖裏妖氣的話來傷害他人或調侃他人。也就是說凡事能合於不偏不倚的中規之道,對於他人的事務或自己的事務都能做客觀的評論,以第三者的立場,坦誠地予以剖析。因為人常常在利己主義下傷害到他人,但不知這也是傷害到自己。因為害人必定會導致因果而終究害到自己,可悲的是,還一味對既成的事實憤懣不平。
說話的重要性,「葫蘆是長不出駿馬來的」這是古人的明訓,換句話說,你種什麼,會收什麼,從來沒有例外,你若用輕蔑的語氣對人說話,或是出之以粗陋的態度,日久之後,連自己的心都會被侵蝕,對方的自尊既被傷了,他必不會坦然,敵對的局面因而形成,言語來自靈魂深處,是心靈的波動,像謙虛、同情、渴望、鼓舞和慈藹等言語,是人類在群體生活中所不可缺的潤滑劑。
什麼叫
三、正思惟─對世間實相做正確的思惟。
事相和諧的基本要件,在於對事理有正確的評價,每一事相的背後,都存在著導致事相的因子,如果是跟自己有直接關係的因子,就應該省察自己的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透過肉眼所觀察到的外界,其形象的曲直皆取決於內在心眼的量度,心眼不澄明,未能從各種用度來透徹分析,難免會被私慾牽著走,終致「昧於良心」把外在的現象歪曲了。
人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如果灰濛濛的,景物都照得不清楚,所以要靠「反省」來拭亮它。而反省時,仍需要一把「中道」的量尺。一個人如果每一念頭之起,都以自我為中心,就不能避免與他人的衝突,心中的任何一個念頭,待機緣成熟時,便會發展成事實,或成為人格的一部份,一個仁慈和藹的人,能使與他接觸的人都感受到他的特質。而他也能得到相同的回應。我們的食物、食器、房子、傢俱、物品、衣物、交通工具、科技用品、奢侈品,那一樣不是由人的「念」製造出來的呢?所以「想」之一事,作用是很大的,如果一昧以自我為出發點,就無睱顧及他人,那麼會與他人發生齟齬是可想見的,會過孤獨不悅的日子也是必然的。
什麼叫
四、正念─起心動念都能使自己意念集中於正確的方向。
經過五根、五塵,在我們心中產生的種種現象,一定要能在心上加以思考和判斷。這類思考是不能有所偏差的,因為思想是行為的原動力,也是創造的泉源,如果在心中總是盤算這歪曲的念頭,且一直念念不忘時,不調和的情景必在你身邊形成,久而久之,必波及四周的人,而你又從四周的人得到回響。
動念頭的時,如果不是只自私想到一己的利益,或者為了一己之私而有傷害他人,經常抱持一顆中庸的心,不要讓憤怒、咒罵、嫉妒、怨惱、惡毒等情愫在心中醞釀,要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懷抱滿足和喜悅的心,那麼你的心中必充滿光明和寧謐。
更清楚的說明,「念」就是一種願望,想望或慾望。假如說誰的生活中不存任何願望,那是萬無此理的。人們都是希望日子能一天天地好起來,今天要比昨天更美好,這才具生存的價值,沒有明天的人生,就是沒有生命的人生。唯有強者,才知道如何好好地活在今天,計劃將來,終其一生都在希望中過活,不期待美滿生活的人,永遠不會擁有美滿的人生,但是話又說回來,你的期望中,充滿了自我的念頭,以為只有自己才希冀幸福,那麼你與他人之間的諧調關係,註定要崩潰的。所以「正念」的修習,在於控制無限制伸展的「慾望」。「知足」是一條控制欲望的途徑,同時也是一種生命自覺下的體認,我們講到這裡,順道分析「意念」和「祈禱」的意義。「意念」和「祈禱」能為我們帶來身體活動的能量,思考的行為和思考的能力,皆來自人體內可供創造的力量。我們在睡眠中,活動的能量也需要休憩。同時為了「補給」能量,人的神識會暫離軀體。所謂神識,一般人稱之為靈魂。關於靈魂,在無神論者中或許會有人否定它的存在。但是自古至今,無論古今中外的史記或名著,都歷歷證實靈魂的存在。當然你們是每天在接觸的,所以是絕對知曉它是存在的。靈魂是一種帶有個性的意識,平時都在個體,處於睡眠狀態時才離開軀體。所以當人在熟睡時,對周遭的變遷是毫無知覺的。肉體失去觸覺,鼻子失去嗅覺。待靈魂再度進入肉體,人才能恢復知覺或講話或思考,實在都不是肉體所主使,而是那有了知覺的內在能量所提供的能力。所以當人行「正念」或祈禱時,自然也不是外在的軀殼所為。
人的意願,例如想跟俊美的男女,白頭偕老,想開天譬地,頂天立地,想開創事業,想安享晚年,希望子女成龍成鳳,所有的一切,無不是靈魂的活動。只要是人,沒有人不是帶著這種目的意識過活的。也正因如此,人類日新月異的文明與文化,才能享受到進步安樂的社會生活,然而這並非表示靈魂一定主宰一切。問題是靈魂寄居在軀殼內,往往不得不受軀殼中感官的欲求所支配,而變得很自私,在人群中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都先想到是否於自己有利,將人我的界限劃分得很清楚。深怕自己一旦吃虧就無以為生了。有這種心就不能指望與他人和平相處,也更談不上濟世救人了。所以,人之所以為人的目的,即在於求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和諧相處當建立在人與人的互惠條件上,諸如相親相愛,互助合作,分享快樂……。人的目的意識有聚集在這一焦點上的必要。
「正念」必須在這樣一種諧調和樂的境界中進行,而這時,正念也才可能將自己帶到至高至善的境界。
「正念」行之於工作,工作則對社會、對自己本身以及家庭都是一種營養劑。也是一種潤滑劑。同時不但在生活上能有所保障,也能充實生活的內涵。不管工作是尊貴卑賤,只要對社會是有貢獻的,都應忠心盡力地的做好它。這才是工作的本質和顯現價值的地方。不管今天是別人鞭策自己去做的,還是在自由意志下做的,重要的是一顆好好做事的心。更甚者,對工作中所得的利益和報酬將如何發揮其大用。也是人的心念中非常可貴的一環。有很多人為了滿足一己的私慾,不惜愧於職守,把工作的神聖意義都給褻瀆了。能使一個人的意念不偏不倚地循正道前進時。「知足」的態度和行事原則是很重要的指針。因為人是貪得無厭的動物。而「知足」的體認是使慾念昇華的起點。(地球暖化影嚮農作物收成)。
「祈禱」
祈禱是有必要的祈禱就是感謝的心所外發而成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合理生活的基石。人生活在黑暗中,不知道明天,不能測知命運,亦不能預知禍福。中間隔了一道牆,就難以揣度隔壁的人在做些什麼!好像行走在漫長的旅途中,前不見旅館,後不著村,伶仃孤單。此時若走在途中遇到一兩位微笑相迎的路人,你會不由得生起溫暖的心。在道旁看見綻開得清純香甜的小花,你也會湧現讚歎的心。同樣的,在人生的旅途中,你能健康、快樂而明朗地向前邁進時,你怎能不感懷之心油起,感激而涕下呢?
感謝的心使你產生向上天、諸佛菩薩祈禱的心願。而一般人把「祈禱」侷限在很小的範疇內,只在心中有所祈求時,才到寺廟中,虔誠地合掌跪拜,燃香許願,口中念念的,不外是祈神降福祉一類的禱詞。當我們時時不忘向地藏尊祝禱,而不是只在求助時才想到地藏尊。就表示此心常求圓滿和諧的生活。並為這種生活盡了最大的努力,這時的祝禱和心願,一定能使我們如願以償的,因為我們拋棄了我執的觀念,印證了天人的心,祈禱可說是與天人的對話,許多奇蹟會發生,都源於有這樣一顆與天地合一的心。就人的生活形態來看,一個人的生活領域中,沒有神明可讓你祝禱,那是無法想像的。
但一向來,祈禱都被自己的慾望所操縱了。很多人以為,祈禱有如天官之賜福般能一一實現你的願望。這也不是不可能的。然而事實上,「祈禱」非如人們所想那樣單純。如果說完成目標的意識是創造活動的泉源,則祈禱就是目的達成後的感恩和報恩的心向。且能使你的心與神明互相交流。「意念」和「祈禱」都能振起我們內在的能量,這一點可確實理解的。
什麼叫
五、正業─正當而有益他人的行為。
譬如講我們透過自己選擇的工作,這份工作,也許正是上天所賦予我們的天職。透過工作,我們能學習人生、能充實我們人生的體驗與經歷。不要忽略、要珍惜一切可資學習的環境、工作環境是其中之一、職業是大眾互存互依的一種行為模式。我們要重視自己和他人的工作,也要視之神聖(惜福)地全力以赴。此外,既有這大好機會來謀互依互存的生活,我們要有感激的心,同時更要感恩上天負與自己能健康的生活與工作。感恩的心會進展為報恩的心,會為我們的人生帶來豐碩的果實。
一位辛勤工作的人,每天辛勤地埋首於你的工作中,除了能養家活口外。並能將你的收穫、多餘的東西,布施他人,這就是報恩的心所導出的報恩的行為。
什麼叫
六、正命─合理的經濟生活。
正命與正業,正命所指乃正當的賴以為生的工作,正業則是合乎常道的行為,兩者都能帶領我們過健康而愉快的生活,工作更能增進生活的樂趣,發展個人的人格與才華,是自然的恩賜。所以,能擁有一份正當的的工作,要能以虔誠的態度和感激的心情來努力為之。能抱持感激的心,就能發而為報恩的行為,最後就能行布施的大善來利益眾人。人世間的和樂與否,繫乎人們對於工作的存心與態度如何,以感謝和報恩為軸並輔以勇氣。努力和智慧,這才是工作真正的全貌。這樣的工作,才能為世界帶來豐盛和美滿。合乎常道的生活,就是具有人生目標和意義的生活。人的生活一如大自然,也有和諧寧謐。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互補缺失,笑臉相迎,甘苦與共。要達到這種境界,首先每個人要能做好身心的調和工作,要懂得跟自己和平相處,發展自己的特長,改善自己的缺點。自己感到心安理得。行止了無缺憾的時候,周圍的一切也都會跟著美好起來,這一切,還都必須仰仗「嚴以責己」的態度。
什麼叫
七、正精進─努力精勤的修學正道。
如果你在修行,就必須與師長、同修間和諧的角色扮演好。如果在家庭就要努力於將親子、兄弟、朋友、芳鄰等角色扮好。做一個人所該做的事。人往往要經由大自然和人類之間的密切關係,才能憬然自覺到「人」的問題。凡認為除了自己就沒有大自然或其他人物存在的人,是最愚蠢不過的了。外在世界的人與物,能提供認識自己的資料,人的人格在人際關係中顯現,人也得以藉助與外界的接觸而提昇自己的性靈。人在扮演各種角色時,自己的內在受到環境的歷練,促成自己獨特的人格。所以說我們周圍的種種,都是上天慈悲的恩賜。邁入正道的所需的「精進」,是人的特權,也是佛菩薩的恩惠。人之所以為人,且不同於禽獸的,就在這可貴的求道精神。
什麼叫
八、正定─以正智入於周遍清淨之禪定(也就是反省的功夫)。
正定的根本就是自身的反省,而反省是人與光明世界的一個橋樑,想要從嫉妒、惱恨、詈罵等執著的情緒中脫逃。除了反省,別無他途。日復一日地反覆自省,才能使自己的身與心達到統一和諧的境地,進而促使自己的心和宇宙大化的心合而為一。當我們把心,虛懸著而不做任何自省時,諸類魔王就會趁虛而入,支配你的心,等於把自己的心出賣給魔鬼了。(反省就像翻耕的意思一樣)
佛如來教導我們以這八條正確的途徑,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確立良好的生活態度與習慣。透過反省的工夫,可由此清除心中的陰影,每日的生活中,所想的和所做的都一一加以反省、懺悔,以致漸漸把心垢滌除了,透過反省的功夫,能夠從一切執迷中脫離,並得到安逸的心境。
反省是一條茫茫人生的航路,為了近道,為了修行、是慈悲而偉大的造物主賦予「人」的一種能力。(如果你是動物,就沒有這種反省的能力,所以動物永遠在迷茫與懵懂之中…)
我們因著與雙親所結的緣而來到人間,你們依存的環境,也因著你們前世的造作行為而有貧富的差異。可是你們因為受軀殼所累而不明究理,一般人在人世間生活得越久,越習慣於人世間的生活而不想去了解世態的真相。我們既跟自己的父母師長結了此世不解之緣,卻因為汲汲於愛情慾樂或名利的追求,而遺忘了與雙親與師長之間的感情,甚至連知恩、報恩的心都不復存在了。由於受到七情六慾的驅使,讓自己一生都過著不平不懣的生活,而忘了對自己既得的恩惠,心存感激。縱然有了地位、名利等使人欽羨的境遇,但是這些都不是能存諸久遠的。我們的心田、含藏了形形色色的種子,一但機緣成熟,各種苦樂的果報還是你自己要品嚐。要說是愚蠢、還不如說是一種悲哀。有許多人都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成為欲望的奴隸,忘掉滿足的喜悅,替自己植下痛苦的情境。
修行者,首先要覺悟這類事實,並設法從這種苦悶中解圍。自己的心,其實是被自己束縛起來,如何從束縛中掙脫,就應學會正確的生活觀。此外、別無更好的途徑。透過反省的工夫,使自己心頭那些日積月累的塵垢漸漸被洗刷,而留有餘地容納光明,使自己的容光泛現出光芒,這泛光的亮度與一個人的心靈調和程度成正比,所謂心靈的調和,是人們對於佛法的自覺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因著這種狀態發而成行為,使自己的周遭環境也因而調和了,調和的環境與調和的心靈相輝映,人在其間、修行的人悟道了。同樣你是世俗的人、週遭的一切,也明朗了、也悟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