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共存與共榮的道理──心中常懷感恩心 [金慧大師沉思課程]
我們細看大自然,常在教導我們正確的生存之道,也教導我們和諧的相容共處,如果一塊土地經久沒有雨水的浸潤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草木枯萎而死,動物無以為生,人類也就無法繼續生存。雨水浸潤大地把肥料溶入土壤內,幫助植物生長,從山上流下來的水匯集成小溪流再聚成大河流。普遍滋潤著大地,最後再回到大海,無論它多麼污濁的水,在流入大海也會變得潔淨了,然後藉著陽光的蒸發,遇冷後再度變為雨水滋潤大地。這種輪迴,將永不變更地循環不已。
各位請正觀自己的存在。
人類本來擁有無比的力量,被賦予創造大地樂園的使命與能力,卻只一味思索個人的事情經常自陷於孤立,矛盾與痛苦之中,這樣是對的嗎?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那麼和諧,唯有人類想獨立生存,藉種種制度把人類加以區分,以不同的方式來對待,一心希望自己的一切繁衍不息,其他的淪亡滅跡,這樣的心態常存在的,藉權勢、暴力來欺悔弱小,經常說謊,偷竊發怒,埋怨,毀謗他人,忌妒,貪著情慾,不知足等等,以致成為慾望的俘虜,這是否值得深思。由於以上種種任性的作為,人類給自己帶來苦惱,那播種苦惱種子而最後又加以收穫的人,仍是自己。
各位我們的肉體看似是自己的,其實不然,如果肉體是自己的,就應該可以隨心所欲地活動,然而儘管你不想生病,但肉體依然產生病痛,顯然你不想變老變醜,但肉體卻會隨著時間逐漸老化,不論你如何大量攝取營養,或吃長壽藥物,死亡還是會降臨,不論你苦心積存了多少財寶,當你一口氣接不來時,分文也帶不走,有人擁有地位、名聲,在死亡這個殘酷的現實之前,也是無可奈何的,你心愛的家人,也同樣會遭到死亡的殘酷襲擊。大自然的一切雖然都是無常,任何事物都無法脫離無常的控制,但是我們不必害怕,支配我們肉體的心,卻是永存不滅的。
具有個性的靈魂,將永遠存在著,沒有所謂的死亡。它絲毫不受自然界無常法則的束縛。不僅如此,靈魂不但存在於心中,它更是過去現在轉生時的偉大寶藏,隨時等待機緣以謀貢獻,靈魂內含藏著無邊的智慧,遠較現世所體驗的人生經驗,更為龐大而豐饒。
今天我們所擁有的生活環境,乃是每個人為了能更廣泛地鍛鍊靈魂而得到的,因此,人不可因現前的立場或驕傲或自卑,務必要了解無論是你或我有財富沒財富,都共處在使其靈魂達到更佳境界的修行過程中,人類皆兄弟姐妹、皆平等。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財富的差異,並不能做為人生價值的標準,人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心胸的寬窄、大小。富有的人應秉憐憫的心來佈施貧窮的人,貧窮的人應了解人生的價值,敞開心胸,努力行善,在彼此相互了解之中,藉著正確的作為,將關係調和於大自然的大調和之中,發揮內在的智慧以慈愛的心為根本,若能發展為服務大眾的心,報恩與感謝的連結將會更密切,就能開創出光明、富饒的生活。
諸位,人生是快速的,有限的,在這快速短暫的人生中,勿懷忌妒、爭鬥或慾望,毒害入你的心,與正法一起邁著永不停止的步伐。
在你們的心底,存有佛菩薩,嚴正的慈愛,必須把這慈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無上的智慧就產生於這種善意的生活中,智慧之門因此會打開,而能知道自己的前生,藉此得以更美滿地生活在現世之中。
所謂修得阿羅漢境地就是這種心境和生活,任何人只要過著合乎法的生活,就可達到此種境界。
02 深沉領域 [金慧大師冥思課程]
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不能因為他人言語行動的影響而在自己的言行上引起不調和的現象,那樣做,等於中了對方的毒,一旦中毒,你就免不了會悲哀和痛苦。
尤其情緒,當你情緒一激昂、心境就失去平靜,憤怒和悲哀不但使自己無法看清四周確實的狀況,還會在自己的內心種下易於憤怒和悲哀的種子,將來再度面臨類似情境時,就會身不由己地被兩者操縱而迷失自己。
人的行動最容易為感情所左右,雖然沒有感情的人就算不上是個人,然而一任感情莽撞而不作他想者,其下場必定是很可悲的。
對事物感動,感激的感情,和對事物憤怒,悲哀的感情本屬同一領域中,但其來源有所不同。使心臟亢然怦跳的憤怒,是生自感情領域的局部的表層,而感動、感激之情,則屬於感情領域中較深沈的部位,即由智性和理性所連繫而成的部位。
我們的心靈分為表面意識和潛在意識兩種,具有本能、感情、智性、理性和意志五種作用,這五種作用在到達潛意識的某一部份時,會融合為一體,所以說,五者屬於同一領域,這就好比探出海面的各個島嶼,其在海面下某一深度的地方,必是連成一體的,而島的觀念在這裡就消失了。
如果人的行動受感情左右的成分大,我們就應該設法使我們的感情能發自意識的深沈領域,那裡有以和諧為基礎的五種作用之源,這樣的感情,與天賜的自然之理相契合,能使擁有它的人獲致福德智慧。
造化運用屬於循環秩序的法,起風降雨並滋潤大地,法是極富科學意味的,所以人類應遵循自然,所啟示的法理,正確的思想,正確地生活著,才能穩立於世上。
假如一個人任由表面意識上所呈局部存在的感情作用所左右時,輕易地就動了肝火,如此必替自己招來許多無謂的煩惱與痛苦,也就是說,由於法的循環之理,憤怨會得到憤怒的果報,悲哀會得到悲哀的果報,因此,不要忘了懷抱慈悲,經常以愛心對待他人,造一個心靈豐盈的自己。
正法昭示的愛,不是有著愛恨成份的愛,只有合於上天所賜的慈悲心中發出的愛,才是真愛,進而賜予大地有生命者慈悲的恩惠,祂創造各類環境,俾使生物生存,也使我們享受喜悅,愛就是有生命切實享受造化所賜慈悲的環境,並遵行其旨意的行為。奉獻、叩拜及犧牲,都可說是愛的行為的表現。
金地藏菩薩在九華上,忍受他的妻子以死威脅不為所動,這是表現他對眾生的大愛。
這一個世界是在動物、植物和礦物三者互相為提供生存的環境,而犧牲自己的此一情況下成立的。人類的餐桌上有魚肉、有蔬菜等,動植物犧牲了生命,提供人類所需要的養分,於此可見一斑,我們應當以感謝的念頭來食用它們為著建立一個人間的樂園而加注努力才是。
03 當一個出色的修行人 [金慧大師開示 冥思與說話課程]
佛法的目的在使這個世界趨於諧和,使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的心,從而創造出更豐盈的心,此心若有不平不滿的情況時,行為就會趨於乖戾,心靈就不再安泰,不再能認清事實的真相,所以身為一個修行者,要常好好地審察自己,接下來的課題,該是如何拓展自己的心靈,嚴以責己,寬以待人,就是合以佛法的做為。
一般人既對自己嚴厲,也對別人嚴厲,因為他將統御自我的意識加諸他人了,所謂自我統御,只能用於自己,以駕馭自己,並非為了去統御他人。
與人相處,可以由對方看到自己,因此對自己嚴苛的人必定對他人也嚴苛。但是,是不是對自己寬容的人對別人也寬容呢?正好相反,一個對自己百般寬容的人,他的自我保護意識必也十分強烈,這樣的人更會苛待他人。
不管怎麼說,當你反觀自省時,若仍意識著他人的言行正確與否,就很難發現正確無誤的自己,他人畢竟只是端正己心的一種參考而已,不能將他人視為自己可駕馭的對象,雖然眾生同屬一體,但每個人都是以單一的主體而修行者的。因此,雖然對自己嚴厲,對他人卻不得不寬容,這個道理必須參悟而了解。
04 修行與禪定 [金慧大師開示冥思課程]
「修行」,代表行為和思想的超越,有許多人並不真正去探求什麼真理,只悠游於修行氣氛中,因此,在宗教的思想方面也參差而雜駁,一些也沒有悟道的上進心。
修行借由禪定的功夫,目的,在於袪除心中的一切雜念使自己達到「無」的境界,人在「無」中,就能見佛,佛我則能達於一體。
從雜念中超拔而達於「無念」的三昧境界,而且,立刻能與佛境取得聯繫。
當自己拋棄了自我觀念,完全置身於虛無的境界時,心底深處能產生強大力量。
可是要控制一己雜亂的心緒,談何容易。人在呼吸之間意識隨著流轉也許能控制於一時,卻很難持續於久遠。人若是任由心思馳逐於外事的事物,則那一顆奔馳的心就與悟道無緣了。
人有生老病死的苦惱與煩惱是因為人們執著一個「我」。
因此人應捨棄「我的觀念」,用禪定的力量來使自己從「非想」達到「非非想」的境地,最後終能悟到宇宙的至理。當然要發揮「心的」大用,所以一定要使這顆心堅韌,在煩囂的塵世間,我們的心易於攀附外境,沉淪而不自知。每當我們在深山野外人跡罕至的地方,心才易於收斂而達於靜定。亦得以反躬自省而心無旁騖,能夠持戒、謙遜、忍辱、離惡、近善,專心致志地進入禪定之境,當心體合一而忘我時,心中會湧現歡悅,但是不能執著一時的歡悅,因為這只其中的一個過程,我們應捨離這個境界,這以後才可達於「正念」。「正念」是一種分別邪正的功夫。有此功夫則不再被外在的形相所騷擾,所以說「正念」也是樂受的根基。當你能不被環境所左右時,本心自如自在的,又如何不樂呢?然而此樂也必須從心中除去。凡是會使你的心攀附著一切事相都要棄之如敝屣。為的是使自己的心無著無礙,唯有在禪定中我們能獲受這種力量和利益,行之於日常生活間,我們就不再拘役於自己喜愛的事相,難捨能捨,正是「無想」所賜的工夫,也就是一種解脫之道。
(解脫的原意,本在脫離人生的煩惱與痛苦,但有人偏偏每日製造很多苦惱,很難想像一個在苦惱的連鎖中能脫離苦惱。)
不可否認的,人的存在就是一種意識的動態存在。這一股「意識的流」想要立刻加以阻遏,就必須用另一股力量來達成這任務。而另一股阻遏的力量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想頭」,到頭來,我們也許雖曾抑制了一股意識的流。但另一種新的「意識的流」卻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這是「意念」的一種迴轉形態,透過禪定、冥想反躬自省,才能對自己的問題,一一用縝密的思慮找出合理的解答。
05 八風吹不動 [金慧大師開示沉思課程]
我們常聽別人在講,當一個人定的時候是八風吹不動,這個定是「戒定慧」中的定,那麼你的定已經到什麼程度,是否已到達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呢?
什麼叫八風?
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當別人稱讚你時,比如說讚美你這個人非常有功德之類的,你沒有動心,在譏笑你時,你也沒有波動,遇到苦難時,你的修行也不會動,不會因遇到一點苦難,就沒有來至道場聽經聞法,甚或是整個家族也就不願再聞法,修行人要有八風吹不動的境界。
利呢?當你得到利益,仍是一般平常心,當你在衰弱時,也不會受到影嚮,依舊堅持要修行,當你遇到毀謗時,對方已經毀壞你或是你的名聲,怎麼辦呢?還是得要勇敢走下去,其實不管是聽聞好的名聲或者是被人家毀謗,都不動心,這就是八風吹不動。
或許有人在譏笑你,或許在遇到苦時、痛苦、病苦,沒關係,我們還是照樣在修行,當下即是,遇到快樂,不會洋洋得意,所以修行人要有這樣的定力│八風吹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