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菩薩 (弟子行者劣筆隨記)
菩薩的本行就是六度、四攝、三明、六通等無量諸行。
菩薩是以大智作他的耳目,來領導萬行的足;又以大行作他的足,來協助大智的眼目。足目互用,智行具足,方能達到清涼的境地;這是菩薩。
菩薩是自度度人,他必須有三種的威力,第一是諸佛威神之力、第二是修行的定力、第三是自己本有的功德力。這是菩薩。
我們現在藉這個課程要來傳授「大菩薩」,它必須修行這個法門,我們每次用十分鐘來傳授大菩薩應該怎麼去修行,大菩薩的功課。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精勤守護無令放逸。
這裡在講的,華嚴經裡面在講的很清楚,你是個大菩薩,你要住十種法,它的名字叫做「不放逸」,所以「不放逸」,「放逸」:你們在佛經常常看到,我們不能放逸,一個善者就是不可以放逸自己,你放逸自己就「惡」。在善與惡我們解釋的很清楚,所以在大菩薩裡面的課程,它在告訴我們十種法,名「不放逸」,就是不可放縱自己。名「不放逸」,那麼何者為十?因為課程的關係,我只是大約講一下,以後有機會我們再來詳細作說明、作解釋。何者為十?行此十法,十法名為「住不放逸」。
大菩薩道,你開始已經在修行了,你已經在修行、「住」就是修行、執行了這十種,你就得到了「名為住不放逸」,從這樣入門。什麼叫「十不放逸」呢?
一者,護持眾戒,你能夠得到不放逸身,你就要護持眾戒。什麼戒?法門裡面師父在教導、告誡你的,你要遵循教旨、教規,這叫「戒」。在佛家裡面,地藏尊在教導你的,透過善惡業報經,你在修什麼法門,他教你要怎麼去持戒,這個叫法戒。你在遵循師父的話,這個叫「戒」;遵循道場的規矩,這個叫「戒」。所以他叫你,這個師父頒布了,在道場,有道場的戒儀,你們要遵循;講的話你要遵循,這個叫「戒」。所以呢!你能夠護持它,護持眾戒,你就可以得到名為住不放逸,這叫第一個。
第二個,你如何得到住不放逸呢?第二個條件,「遠離愚癡,淨菩提心」。遠離愚癡的人,你的心才能夠保持清淨心,你每天所交的朋友,我在第五部講「野獸不可怕,交到惡緣、惡友最可怕。野獸不會吞噬你的靈魂;可是惡友、惡朋友他會侵蝕你的靈魂,他會把你的靈魂扭曲掉、會害你的。」所以這個叫做遠離愚癡,你的朋友都是這樣子的、無知的,無知的人,那麼你要遠離他,你才可以得到淨菩提心。你的心才不會受他們感染。
第三個條件「心樂質直,離諸諂誑」,他會害你的,時時在用靡靡之音牽引你,他會牽引到不好的,讓你造業你要離開他。這個就是指第三個條件。你能夠住不放逸。
四者,「勤修善根,無有退轉」,你要安住法門勤修,什麼叫「善根」?種菩提因,植菩提因,讓你的慧命增長。第二個條件,除了要常常跟隨師父在修行,還要得到好的朋友、好的同伴,還要有一個修行、很好的法門,一個很清淨、很安祥的法門。也就是沒有是非鬥爭的法門,來這裡修行。有個清淨的法門,讓你勤修善根、聽經聞法,讓你走錯路了能夠回歸到你的正業、正途。這叫勤修善根,任何善事我們都要去做,勤修善根、無有退轉。不可以今天曬一下網,明天要捕魚了。明天捕一個魚、後天要曬一下網。不可以的。所以,道不進則退。所以不可以退轉、無有退轉。
五者,「恒善思惟,自所發心」。如果你的修行、你的障礙,非常地懈惰、懶散,常常想睡覺,這一個法門你一定要注意聽,這個在幫助你的十種方法。叫做「恆善思維,自所發心」。恆善思維,常常去做一個反省的動作。恆善思惟,常常去做一個反省的動作,有所發心,你的心迷失了,趕快轉回來,從「住」的根,這樣懂嗎?讓你的心不會去放逸,不會跟著這世俗流轉來害自己的靈魂,這個就是說五者,恆善思惟,自所發心。
第六者,「不樂親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不樂親近,不喜歡跟這些粗俗的人每天混在一起,你才可以得到住不放逸,你不可以每天去東家長、西家短。清淨的人、一個有得道的人下來人界都是很清淨的,都很不喜歡去東家長西家短,他們不喜歡世俗這一套,不就是卡拉OK等…他們不喜歡,他們本身就已經有這種清淨相,所以不樂親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就是說即使這個人他在法門裡面修行,可是嘴巴出來是很俗氣的,也不要跟他在一起,他不喜歡接近的,跟他走在一起他就開始講一些很粗俗的,一開口就在問人家家裡面的事,這個叫做粗俗的,這個人雖然身在法門,不能接近。一個有清淨相的人不可能接近,所以在法門裡面不可以老是在道場裡面講一些俗里俗氣的話,最好你們來法門是要修行的,我們是要來修我們的善根,所以進到法門盡量就唸南無大願九輪地藏尊,或者請一個佛經去讀經也可以。在外面話已經講夠多了,不要再來法門裡面,到處在講話,一天到晚在講話,講這些俗言俗語、流言流語。你身為修行者,你的嘴巴出來講話應該是很有氣質的,可是這個修行者講出來的話就開始問,一遇到師兄師姐就開始問,問一些很粗俗的,啊昨天你~~怎樣怎樣,都講一些粗俗的。這樣不好。
第七,「修諸善業,而不願求世間福報」,心所想的都是說我要出離心,我要在人世間我應該要怎麼去修行,我要能夠回歸到天樂,回歸到我們自己的家,而不願求世間果報,他所做的善事不是「佛啊!我昨天造了一件善事,我希望你要回報我,趕快轉成錢來放在我口袋!」這個叫做世間果報,無所求就叫做出世間果報,無為的就叫做出世間果報,有為的就叫做人世間果報。
第八者「永離二乘行菩薩道」,雖然聲聞不錯、雖然緣覺不錯,可是那不如法,那還是會墮落到輪迴的路。所以行菩薩道,大菩薩道才是我們要追尋的,它才可以永遠的出離,它才可以離開凡夫界,它才可以讓你得到菩提果位,到最後正等正覺,成為佛果。雖然聲聞羅漢這些,神、天道的神,能夠到天道去當神雖然很好,可是不喜歡,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成佛果,我們還是不希望能夠到天道而已,這個就是聲聞與緣覺乘,聲聞緣覺乘就是在修羅漢果,羅漢果相對的就是天道。
第九者「樂修眾善令不斷絕」,我很高興、我每天所做的舉手抬足都是在做善事,樂修、心歡喜,歡喜做、甘願受,很開心就只是想要做善。令不斷絕,不可以今天做一下、十天後再繼續,不行、每天就要鞭策自己去做善事,每日一善、至少每日一善,都要去做善事,對自己一定要離惡、要來靠近善,每天都一定要「今天我有沒有做善事?」稍微看一下,沒有就加把勁。樂修,很高興的,樂修,很歡喜的,從內心歡喜的、願意去做的,修、做善、所有的善事,不管是叫人買愛心粽,或者是叫人家捐愛心粽也好,雖然是小善事,世間的善事,但是透過這樣你們可以得到衣食飽足,換化回來,左手去教人做這個善事,右手回來十顆愛心粽,左手布施一個粽子,右手回來十個粽子。這個就是說不要小看人間善事,我們還是要做,還是勤於作;這個叫作樂修眾善令不斷絕,不可以斷掉的。善事不可以斷掉,不可以讓自己每天都是跟惡在一起,身上充滿惡氣,每天都在玩樂中、欲流中生活,這是不行的,每天要靠近善樂,作善多快樂!而且不可以讓他斷絕,不可以說今天做一做、明天就不來了,就像你們聽經聞法,今天聽一聽,很累、兩小時很累,我不來了,你們慧命就這樣子又斬斷一節,好可惜!你的慧命都已經在冒菩提芽了,可是明天又不來就斷絕了。
十者,「恆善觀察自相續力」,恆善觀察就是互相勉勵,他在做善事!觀察就是止觀,他在做善事!我們也要這樣子來學習他,恆善觀察,「人家在做善事!你看!」努力的在做善事,我們要學習他,恆善觀察,觀察就是止觀,那看到人家的好處、不要去批評人家,自相續力、互相去學習,把這個力量傳播下去。自相續力,所以勸導人家做善事,也可以這樣子講,自相續力,也可以這樣講,自己來做善事、也來勸別人做善事,大家一起來做善事,自相續力。
你能夠用這樣的十個來好好的修行,你就可以得到不放逸身,你在菩薩道裡面你就不會坐到哪裡、走到哪裡,都放蕩自己睡到哪裡。你在放逸自己,如果你是個放逸自己的,不求精進的,你一定要緊緊地記住這十個口訣,你這十條每天把他背,我有沒有哪一條做到?我哪一條做不到,把它勾起來我一定要做到,那麼等到你全部做到了,每天這樣做、你就得到不放逸身。所以這個時候大菩薩的等質,你已經在修行了、修學分了,你得到不放逸身,你已經步到大菩薩的學分了,那麼這個學分修好了,這一個學分修好了,還有下一個學分,當你這一個學分,住不放逸,你是大菩薩喔,這裡在講的是大菩薩的修行喔,你們現在修的是菩薩,今天已經在傳授大菩薩,可見你們已經有人已經在進入到大菩薩的這個果位了,當你已經修成不放逸這個學分,你就可以得到十種清淨,那麼甚麼叫十種清淨?何等為十?我們下一次課程我再來,今天就傳授不放逸,如果你們放逸的人,這十條,一定要記住,用這樣子來修行,來幫助你們!